南天竹
基本信息
学名:Nandina domestica
别名:蓝田竹、红天竺、红杷子、天烛子、红枸子等。
科属:小檗科南天竹属。
原产地:中国、日本、印度等地,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福建、浙江、山东、江苏、江西等地区。
形态特征
茎:植株为常绿小灌木,茎高 1-3 米,常丛生,少分枝,光滑无毛,幼枝常为红色,老后为灰色。
叶:叶互生,集中生长于茎的上端,为三回羽状复叶,长 30-50 厘米;二至三回羽片为对生,小叶呈薄革质,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 2-10 厘米,宽 0.5-2 厘米,顶部渐尖,基部呈楔形,小叶全缘,正面深绿色,冬季变为红色,背面叶脉隆起,两面无毛,近似无柄。
花:圆锥花序直立,长 20-35 厘米,花型小,呈白色,具芳香,直径 6-7 毫米;萼片多轮,外轮萼片呈卵状三角形,长 1-2 毫米,向内各轮渐大,最内轮萼片为卵状长圆形,长 2-4 毫米;花瓣长圆形,长约 4.2 毫米,宽约 2.5 毫米,先端圆钝;雄蕊 6 枚,长约 3.5 毫米,短花丝,花药纵裂,药隔延伸;子房 1 室,有 1-3 枚胚珠。
果:果柄长 4-8 毫米,浆果为球形,直径 5-8 毫米,熟时多为鲜红色,少为橙红色,种子呈扁圆形。
生长习性
光照与温度:喜阳耐阴,比较耐寒,且不耐高温,20℃-30℃为最佳生长温度,耐寒温度为 – 3℃到 4℃,通风良好、温暖多湿的半阴环境最宜生长。
土壤:对土壤要求不严,能耐微碱性土壤,但在湿润、肥沃、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沙质壤土中生长最佳。
水分:南天竹耐湿也耐旱,但在生长过程中保持土壤湿润更有利于其生长。
主要价值
观赏价值:南天竹植株优美,对环境适应性强,果实艳丽,久经不落,是园林绿化中观叶观果的优良树种,常与沿阶草、杜鹃、山石配置;其老桩也可制作盆景,常有配石式、独本式、象形式、桩头式、拼盆式等造型形式。药用价值:南天竹的根、叶均可入药,其根叶味苦,性寒。具有清热解毒、除湿、止咳等功效,可用于治疗百日咳、尿血、目赤肿胀、肺热咳嗽、湿热黄疸、风湿痹疼等病症,但全株有毒,中毒后会出现兴奋、脉搏先快后慢且不规则、肌肉痉挛、昏迷、血压下降、呼吸麻痹等症状。
生态价值:南天竹在保持水土、绿化环境、净化空气、防风固沙、涵养水源、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重要作用,于南方丘陵地区,可适应弱碱性的石灰岩质土壤,为生态环境恶劣的石灰岩地区的荒山绿化、生态平衡作出贡献。
繁殖方式
分株繁殖:在每年初春 2 月下旬至 3 月下旬,或秋季 9 月下旬至 10 月下旬进行。选择丛生的地栽或盆栽母株,将整株挖起来或在翻盆换土时用桑剪从根颈处切断分离植株,分开后的每小株都应带有根系,然后把小株立即种植于准备好的盆内,浇足水后把地上部分枝叶适当修去 1/2 或 1/3,以利成活。
扦插繁殖:可以在春分前后(3 月中下旬)进行,也可在梅雨季节进行。选择枝多强壮母株,剪取枝长 15-20 厘米的小段作为插条,下端切口在节下 0.5 厘米处,并去除下部枝叶。扦插量多的可露地作好苗床扦插,数量少的或无条件作苗床的则可盆插。培养土用河沙或用园土和碧糠灰各半混合装人盆内,扦插深度为 5-6 厘米。扦插后要浇足水,盆插的可把盆露地扦插,苗床应用竹搭架,以帘遮阳。
种子繁殖:一般在初春 3 月进行。南天竹 5-7 月开花,9-10 月果熟,种子约 11 月成熟,此时可以连果枝剪下。用塑料纸包好挂在通风处,或将果子采下阴干后砂藏。有温室条件的可以随采随播,一般均在 3 月播种。少量种子可以播于花盆中,有条件的也可露地作苗床播种,土要细,以条播为好,条距 10 厘米左右,播后理土要薄,上盖少许稻草,以防雨水冲刷。
养护要点
浇水:遵循 “见干见湿” 的原则,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,夏季高温时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,同时还可向叶片及周围环境喷水,以增加空气湿度。
施肥:生长期每月施肥 1 次,以稀薄的液肥为主,如腐熟的饼肥水或复合肥稀释液,秋季停止施肥。
修剪:每年落果后剪去干花序,保持植株整洁。秋后可齐地疏剪或截去树干,翌年春季萌发新枝更盛,也可根据需要对过密、过长或生长不良的枝条进行修剪。
病虫害防治:南天竹的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、茎枯病、红斑病、刘氏短须螨、尺蠖等,可针对性地使用托布津可湿性粉剂、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防治,同时注意保持植株通风良好。